top of page

<我看百歲醫師育兒法> ─ 讀書心得


核心價值

只有讓寶寶睡過夜,一家人才能輕鬆育兒

制訂四個小時餵食法,並且餵完不睡覺,睡前只玩遊戲

趴睡

缺點

  1. 過度強調「睡過夜」才會上天堂。不是睡過夜後每個孩子都會變天使,孩子睡過夜後的媽媽也不會因此變成仙女,許多作法(包含任由寶寶哭泣、分房睡的越遠越好、趴睡)都是為了要讓寶寶睡過夜而衍生出來的行為,似乎把寶寶的需要簡化到吃、尿布、打嗝這三件事情而已,然而人類的需求並非僅此而已(馬司洛的需求理論),也許用百歲訓練出來的孩子,不會用哭聲討抱(因為發現哭不會有抱抱),哭的時候只有換尿布和拍嗝,所以只在尿布濕了和要拍嗝的時候哭。@@。其他時候只好吸手指囉。

  2. 似是而非的副食品理論:一次餵一種食物,孩子三個月的時候開始給,只給食物泥,因為「相信食物泥比粥健康多了?!」並且7個月時完全斷奶(筆者10-11個月左右)然後接著吃食物泥直到臼齒長全(24-28個月),維持每天三餐不給點心的規律(我看著都覺得餓,孩子不餓?)。如果孩子想要吃桌上大人的食物一定要禁止,餅乾也都不給,不然孩子會更想吃table foodà 那是因為他已經進展到可以吃table food的時候啦,幹嘛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為牙齒不夠多就不能吃?

優點:

  1. 鼓勵媽媽和家人做個從容育兒的「人」,良好休息並且從中找到帶孩子的快樂。

  2. 強調「一致性」,並非禁止媽媽在孩子哭的時候回應,而是強調如果媽媽做不到一直回應,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會回應。

  3. 提供三種不同嚴格程度的睡過夜「訓練方案」,增加彈性。

  4. 有注意睡過夜一定都是6週大以後才會安全並且成功,如果可以特別提醒讀者會更好。

  5. 提醒家長們關心孩子的需要,並且適當的給予彈性。

  6. 讓作息表「服侍」一家人,而非一家人被作息表綁定。

  7. 鼓勵孩子自我安撫。

讀後心得

百歲的育兒法著實重要,尤其是對家裡生很多小孩的家庭來說,筆者家裡五個小孩,他的阿姨姑姑或是百歲醫師本人,動輒6個8個11個小孩,因此我相信,讓寶寶學會自我安撫絕對是重要必備的一課。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對於安全感及家庭的需求也許可以從和家庭中其他成員的互動取得。現在的人生的少,願意生兩個已經是謝天謝地,雙薪家庭的比例更高,在這樣的家庭中,是否仍然適用百歲育兒,鼓勵孩子自我安撫而從零歲開始即避免情緒和對於安撫需求的表達,這些限制對於孩子長遠的影響(孤獨?封閉?社會案件的肇事者很常跟這類型的人格有關連),也許和成員很多的家庭不盡相同。

我同意筆者許多很棒的觀點,例如:不要對嬰兒的哭聲驚慌失措,不要讓寶寶擁有「主控權」等,我完全相信沒有比一個驚慌失措的照護者更讓寶寶感到「沒安全感」的,我也認為把主控權交給寶寶是不對的行為。然而,我認為作為一個照護者,回應寶寶的哭聲有其必要,不論是抱起寶寶,檢查尿布或是觀察飢餓表徵,都是在回應孩子的哭聲,如果沒有飢餓或是換尿布、其他不舒服的狀況,我會讓孩子知道,媽媽不僅在旁邊,也在乎你的感受,你的需求媽媽都知道,也願意回應(抱or搖or拍or說話or唱歌…),媽媽願意陪伴你直到你的情緒穩定,而非說服自己「哭對寶寶的肺部是很好的運動」去選擇忽略寶寶的哭聲。而主控權,我從不認為在寶寶身上,但是我也不覺得主控權單在照護者身上,我們照顧寶寶,同時involve我們、和寶寶,因此回應、觀察寶寶的需要:不僅是生理,還包含心理,都是必要的,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是競爭主控權的比賽。我認為在育兒的路上,回應孩子的需要,但是讓他知道媽媽的底線,在有限的範圍之內讓孩子盡情表達與發揮,也許是我最喜歡的作法。

整體來說,這是一本很一廂情願的教學書,裡面沒有什麼實證,大部分就是帶有很多情緒的「經驗談」。例如:「這樣做應該會比較健康」,「照著做就可以開始享受輕鬆育兒的樂趣」、「我終於可以回歸從容優雅、孩子又乖又聽話,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睡過夜孩子就要又乖又聽話?然後充滿愛?)、「這真是太棒了」、「太神奇了」,只差沒有感恩讚嘆seafood。我想,其實很多親密育兒的媽媽,不用「訓練」寶寶,也會發展出自己的作息規律,努力挑戰百歲成功的媽媽當然是最棒的結果,而百歲失敗的媽媽,也千萬不用自責,孩子睡不過夜不是你不夠堅持訓練失敗,而是每個孩子能夠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學會認識自己的孩子,用專屬他的方式,愛他、陪伴他、教導他,我想,每個媽媽都有自己「輕鬆育兒」的撇步,而非盲目推崇百年古法。

bottom of page